電 話:18937133779
網 址:http://www.sanvkeji.com
郵 箱:zboao@qq.com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整理
開展普查,收集整理資料,建立完整的資料數據庫。普查工作是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任務。普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采集作品和記述民俗。全面而科學地采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忠實地記錄下各種民俗文化,才能保存下流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面貌,從而為我們從民間文化角度研究民眾的思想和世界觀提供了可能,為黨和政府制定、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乃至文化發展國策,提供可靠而科學的依據~
法律分析: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信息應當公開,便于公眾查閱。
法律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十三條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信息應當公開,便于公眾查閱。
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國發〔2006〕1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現予公布。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國務院
二○○六年五月二十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共計3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Ⅰ—1苗族古歌貴州省臺江縣、黃平縣
2Ⅰ—2布洛陀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縣
4Ⅰ—4牡帕密帕云南省思茅市
5Ⅰ—5刻道貴州省施秉縣
6Ⅰ—6白蛇傳傳說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Ⅰ—7梁祝傳說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Ⅰ—8孟姜女傳說山東省淄博市
9Ⅰ—9董永傳說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臺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Ⅰ—10西施傳說浙江省諸暨市
11Ⅰ—11濟公傳說浙江省天臺縣
12Ⅰ—12滿族說部吉林省
13Ⅰ—13河西寶卷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Ⅰ—14耿村民間故事河北省藁城市
15Ⅰ—15伍家溝民間故事湖北省丹江口市
16Ⅰ—16下堡坪民間故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Ⅰ—17走馬鎮民間故事重慶市九龍坡區
18Ⅰ—18古漁雁民間故事遼寧省大洼縣
19Ⅰ—19喀左東蒙民間故事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Ⅰ—20譚振山民間故事遼寧省新民市
21Ⅰ—21河間歌詩河北省河間市
22Ⅰ—22吳歌江蘇省蘇州市
23Ⅰ—23劉三姐歌謠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Ⅰ—24四季生產調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Ⅰ—25瑪納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Ⅰ—26江格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Ⅰ—27格薩(斯)爾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Ⅰ—28阿詩瑪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Ⅰ—29拉仁布與吉門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Ⅰ—30畬族小說歌福建省霞浦縣
31Ⅰ—31青林寺謎語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32Ⅱ—1左權開花調山西省左權縣
33Ⅱ—2河曲民歌山西省河曲縣
34Ⅱ—3蒙古族長調民歌內蒙古自治區
35Ⅱ—4蒙古族呼麥內蒙古自治區
36Ⅱ—5當涂民歌安徽省馬鞍山市
37Ⅱ—6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38Ⅱ—7畬族民歌福建省寧德市
39Ⅱ—8興國山歌江西省興國縣
40Ⅱ—9興山民歌湖北省興山縣
41Ⅱ—10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縣
42Ⅱ—11梅州客家山歌廣東省梅州市
43Ⅱ—12中山咸水歌廣東省中山市
44Ⅱ—13崖州民歌海南省三亞市
45Ⅱ—14儋州調聲海南省儋州市
46Ⅱ—15石柱土家啰兒調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Ⅱ—16巴山背二歌四川省巴中市
48Ⅱ—17僳僳族民歌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Ⅱ—18紫陽民歌陜西省紫陽縣
50Ⅱ—19裕固族民歌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Ⅱ—20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Ⅱ—21藏族拉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Ⅱ—22聊齋俚曲山東省淄博市
54Ⅱ—23靖州苗族歌鼟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Ⅱ—24川江號子重慶市
四川省
56Ⅱ—25南溪號子重慶市黔江區
57Ⅱ—26木洞山歌重慶市巴南區
58Ⅱ—27川北薅草鑼鼓四川省青川縣
59Ⅱ—28侗族大歌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Ⅱ—29侗族琵琶歌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Ⅱ—30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Ⅱ—31彝族海菜腔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Ⅱ—32那坡壯族民歌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Ⅱ—33澧水船工號子湖南省澧縣
65Ⅱ—34古琴藝術中國藝術研究院
66Ⅱ—35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內蒙古自治區
67Ⅱ—36蒙古族四胡音樂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Ⅱ—37嗩吶藝術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Ⅱ—38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四川省茂縣
70Ⅱ—39遼寧鼓樂遼寧省、遼陽市
71Ⅱ—40江南絲竹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Ⅱ—41海州五大宮調江蘇省連云港市
73Ⅱ—42嵊州吹打浙江省嵊州市
74Ⅱ—43舟山鑼鼓浙江省舟山市
75Ⅱ—44十番音樂福建省龍巖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Ⅱ—45魯西南鼓吹樂山東省嘉祥縣
77Ⅱ—46板頭曲河南省南陽市
78Ⅱ—47宜昌絲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Ⅱ—48枝江民間吹打樂湖北省枝江市
80Ⅱ—49廣東音樂廣東省廣州市、臺山市
81Ⅱ—50潮州音樂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Ⅱ—51廣東漢樂廣東省大埔縣
83Ⅱ—52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Ⅱ—53梁平癩子鑼鼓重慶市梁平縣
85Ⅱ—54土家族打溜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Ⅱ—55河北鼓吹樂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Ⅱ—56晉南威風鑼鼓山西省臨汾市
88Ⅱ—57絳州鼓樂山西省新絳縣
89Ⅱ—58上黨八音會山西省晉城市
90Ⅱ—59冀中笙管樂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Ⅱ—60銅鼓十二調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Ⅱ—61西安鼓樂陜西省
93Ⅱ—62藍田普化水會音樂陜西省藍田縣
94Ⅱ—63回族民間器樂寧夏回族自治區
95Ⅱ—64文水鈲子山西省文水縣
96Ⅱ—65智化寺京音樂北京市
97Ⅱ—66五臺山佛樂山西省五臺縣
98Ⅱ—67千山寺廟音樂遼寧省鞍山市
99Ⅱ—68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江蘇省蘇州市
100Ⅱ—69武當山宮觀道樂湖北省十堰市
101Ⅱ—70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Ⅱ—71南音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Ⅱ—72泉州北管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Ⅲ—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Ⅲ—2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陜北秧歌、撫順地秧歌)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陜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Ⅲ—3井陘拉花河北省井陘縣
107Ⅲ—4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Ⅲ—5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Ⅲ—6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臺花鼓燈、潁上花鼓燈)安徽省蚌埠市、鳳臺縣、潁上縣
110Ⅲ—7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Ⅲ—8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Ⅲ—9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Ⅲ—10永新盾牌舞江西省永新縣
114Ⅲ—11翼城花鼓山西省翼城縣
115Ⅲ—12泉州拍胸舞福建省泉州市
116Ⅲ—13安塞腰鼓陜西省安塞縣
117Ⅲ—14洛川蹩鼓陜西省洛川縣
118Ⅲ—15蘭州太平鼓甘肅省蘭州市
119Ⅲ—16余杭滾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
120Ⅲ—17土家族擺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Ⅲ—18土家族撒葉兒嗬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Ⅲ—19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Ⅲ—20鍋莊舞(迪慶鍋莊舞、昌都鍋莊舞、玉樹卓舞)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Ⅲ—21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西藏自治區
125Ⅲ—22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西藏自治區
126Ⅲ—23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Ⅲ—24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Ⅲ—25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貴州省臺江縣
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Ⅲ—26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Ⅲ—27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瑞麗市
131Ⅲ—28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Ⅲ—29蒙古族安代舞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Ⅲ—30湘西苗族鼓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Ⅲ—3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Ⅲ—32黎族打柴舞海南省三亞市
136Ⅲ—33卡斯達溫舞四川省黑水縣
137Ⅲ—34舞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Ⅲ—35僳僳族阿尺木刮云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Ⅲ—36彝族葫蘆笙舞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Ⅲ—37彝族煙盒舞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Ⅲ—38基諾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
142Ⅲ—39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區
143Ⅲ—40土族於菟青海省同仁縣
144Ⅲ—41塔吉克族鷹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Ⅳ—1昆曲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Ⅳ—2梨園戲福建省泉州市
147Ⅳ—3莆仙戲福建省莆田市
148Ⅳ—4潮劇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Ⅳ—5弋陽腔江西省弋陽縣
150Ⅳ—6青陽腔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Ⅳ—7高腔(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安徽省岳西縣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市
152Ⅳ—8新昌調腔浙江省新昌縣
153Ⅳ—9寧海平調浙江省寧海縣
154Ⅳ—10永安大腔戲福建省永安市
155Ⅳ—11四平戲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Ⅳ—12川劇四川省
重慶市
157Ⅳ—13湘劇湖南省衡陽市
158Ⅳ—14廣昌孟戲江西省廣昌縣
159Ⅳ—15正字戲廣東省陸豐市
160Ⅳ—16秦腔陜西省
161Ⅳ—17漢調桄桄陜西省漢中市
162Ⅳ—18晉劇山西省
163Ⅳ—19蒲州梆子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Ⅳ—20北路梆子山西省忻州市
165Ⅳ—21上黨梆子山西省晉城市
166Ⅳ—22河北梆子河北省
167Ⅳ—23豫劇河南省
168Ⅳ—24宛梆河南省內鄉縣
169Ⅳ—25懷梆河南省沁陽市
170Ⅳ—26大平調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Ⅳ—27越調河南省周口市
172Ⅳ—28京劇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Ⅳ—29徽劇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Ⅳ—30漢劇湖北省武漢市
175Ⅳ—31漢調二簧陜西省安康市
176Ⅳ—32泰寧梅林戲福建省泰寧縣
177Ⅳ—33閩西漢劇福建省龍巖市
178Ⅳ—34巴陵戲湖南省岳陽市
179Ⅳ—35荊河戲湖南省澧縣
180Ⅳ—36粵劇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Ⅳ—37桂劇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Ⅳ—38宜黃戲江西省宜黃縣
183Ⅳ—39亂彈浙江省臺州市、浦江縣
184Ⅳ—40石家莊絲弦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Ⅳ—41雁北耍孩兒山西省大同市
186Ⅳ—42靈丘羅羅腔山西省靈丘縣
187Ⅳ—43柳子戲山東省
188Ⅳ—44大弦戲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Ⅳ—45閩劇福建省福州市
190Ⅳ—46壽寧北路戲福建省壽寧縣
191Ⅳ—47西秦戲廣東省海豐縣
192Ⅳ—48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Ⅳ—49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山西省孝義市
194Ⅳ—50四平調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Ⅳ—51評劇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Ⅳ—52武安平調落子河北省武安市
197Ⅳ—53越劇浙江省
上海市
198Ⅳ—54滬劇上海市
199Ⅳ—55蘇劇江蘇省蘇州市
200Ⅳ—56揚劇江蘇省揚州市
201Ⅳ—57廬劇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Ⅳ—58楚劇湖北省
203Ⅳ—59荊州花鼓戲湖北省潛江市
204Ⅳ—60黃梅戲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Ⅳ—61商洛花鼓陜西省商洛市
206Ⅳ—62泗州戲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Ⅳ—63柳琴戲山東省棗莊市
208Ⅳ—64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Ⅳ—65采茶戲(贛南采茶戲、桂南采茶戲)江西省贛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Ⅳ—66五音戲山東省淄博市
211Ⅳ—67茂腔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Ⅳ—68曲劇河南省
213Ⅳ—69曲子戲(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214Ⅳ—70秧歌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215Ⅳ—71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情戲、藍關戲、隴劇)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河南省太康縣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Ⅳ—72哈哈腔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Ⅳ—73二人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Ⅳ—74白字戲廣東省海豐縣
219Ⅳ—75花朝戲廣東省紫金縣
220Ⅳ—76彩調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Ⅳ—77燈戲(梁山燈戲、川北燈戲)重慶市梁平縣
四川省南充市
222Ⅳ—78花燈戲(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貴州省思南縣
云南省玉溪市
223Ⅳ—79一勾勾山東省臨邑縣
224Ⅳ—80藏戲(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西賓頓、黃南藏戲)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225Ⅳ—81山南門巴戲西藏自治區
226Ⅳ—82壯劇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Ⅳ—83侗戲貴州省黎平縣
228Ⅳ—84布依戲貴州省冊亨縣
229Ⅳ—85彝族撮泰吉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230Ⅳ—86傣劇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Ⅳ—87目連戲(徽州目連戲、辰河目連戲、南樂目連戲)安徽省祁門縣
湖南省溆浦縣
河南省南樂縣
232Ⅳ—88鑼鼓雜戲山西省臨猗縣
233Ⅳ—89儺戲(武安儺戲、池州儺戲、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德江儺堂戲)河北省武安市
安徽省池州市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沅陵縣
貴州省德江縣
234Ⅳ—90安順地戲貴州省安順市
235Ⅳ—91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河北省唐山市、邯鄲市
山西省孝義市
遼寧省瓦房店市
浙江省海寧市
湖北省潛江市
廣東省汕尾市
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富平縣、乾縣
甘肅省環縣
遼寧省凌源市
236Ⅳ—92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邵陽布袋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臨高人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漳州市
遼寧省錦州市
湖南省邵陽縣
廣東省高州市、潮州市
海南省臨高縣
四川省
貴州省石阡縣
陜西省
浙江省泰順縣
五、曲藝(共計46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237Ⅴ—1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江蘇省蘇州市
238Ⅴ—2揚州評話江蘇省揚州市
239Ⅴ—3福州評話福建省福州市
240Ⅴ—4山東大鼓山東省
241Ⅴ—5西河大鼓河北省河間市
242Ⅴ—6東北大鼓遼寧省沈陽市
黑龍江省
243Ⅴ—7木板大鼓河北省滄縣
244Ⅴ—8樂亭大鼓河北省樂亭縣
245Ⅴ—9潞安大鼓山西省長治市
246Ⅴ—10京東大鼓天津市寶坻區
247Ⅴ—11膠東大鼓山東省煙臺市
248Ⅴ—12河洛大鼓河南省洛陽市
249Ⅴ—13溫州鼓詞浙江省瑞安市
250Ⅴ—14陜北說書陜西省延安市
251Ⅴ—15福州伬藝福建省福州市
252Ⅴ—16南平南詞福建省南平市
253Ⅴ—17紹興平湖調浙江省紹興市
254Ⅴ—18蘭溪攤簧浙江省蘭溪市
255Ⅴ—19賢孝(涼州賢孝、河州賢孝)甘肅省武威市、臨夏市
256Ⅴ—20河南墜子河南省
257Ⅴ—21山東琴書山東省
258Ⅴ—22鑼鼓書上海市南匯區
259Ⅴ—23紹興蓮花落浙江省紹興縣
260Ⅴ—24蘭州鼓子甘肅省蘭州市
261Ⅴ—25揚州清曲江蘇省揚州市
262Ⅴ—26錦歌福建省漳州市
263Ⅴ—27常德絲弦湖南省常德市
264Ⅴ—28榆林小曲陜西省榆林市
265Ⅴ—29天津時調天津市
266Ⅴ—30新疆曲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
267Ⅴ—31龍舟說唱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268Ⅴ—32鼓盆歌湖北省荊州市
269Ⅴ—33漢川善書湖北省漢川市
270Ⅴ—34歌冊(東山歌冊)福建省東山縣
271Ⅴ—35東北二人轉遼寧省黑山縣、鐵嶺市
吉林省
黑龍江省海倫市
272Ⅴ—36鳳陽花鼓安徽省鳳陽縣
273Ⅴ—37答嘴鼓福建省廈門市
274Ⅴ—38小熱昏浙江省杭州市
275Ⅴ—39山東快書山東省
276Ⅴ—40烏力格爾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科爾沁右翼中旗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277Ⅴ—41達斡爾族烏欽黑龍江省
278Ⅴ—42赫哲族伊瑪堪黑龍江省
279Ⅴ—43鄂倫春族摩蘇昆黑龍江省
280Ⅴ—44傣族章哈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281Ⅴ—45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282Ⅴ—46布依族八音坐唱貴州省興義市
六、雜技與競技(共計17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283Ⅵ—1吳橋雜技河北省吳橋縣
284Ⅵ—2聊城雜技山東省聊城市
285Ⅵ—3天橋中幡北京市
286Ⅵ—4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區
287Ⅵ—5維吾爾族達瓦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88Ⅵ—6寧德霍童線獅福建省寧德市
289Ⅵ—7少林功夫河南省登封市
290Ⅵ—8武當武術湖北省十堰市
291Ⅵ—9回族重刀武術天津市
292Ⅵ—10滄州武術河北省滄州市
293Ⅵ—11太極拳(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河北省永年縣
河南省焦作市
294Ⅵ—12邢臺梅花拳河北省邢臺市
295Ⅵ—13沙河藤牌陣河北省沙河市
296Ⅵ—14朝鮮族跳板、秋千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297Ⅵ—15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298Ⅵ—16蒙古族搏克內蒙古自治區
299Ⅵ—17蹴鞠山東省淄博市
七、民間美術(共計5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300Ⅶ—1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市
301Ⅶ—2武強木版年畫河北省武強縣
302Ⅶ—3桃花塢木版年畫江蘇省蘇州市
303Ⅶ—4漳州木版年畫福建省漳州市
304Ⅶ—5楊家埠木版年畫山東省濰坊市
305Ⅶ—6高密撲灰年畫山東省高密市
306Ⅶ—7朱仙鎮木版年畫河南省開封市
307
Ⅶ—8灘頭木版年畫湖南省隆回縣
308Ⅶ—9佛山木版年畫廣東省佛山市
309Ⅶ—10梁平木版年畫重慶市梁平縣
310Ⅶ—11綿竹木版年畫四川省德陽市
311Ⅶ—12鳳翔木版年畫陜西省鳳翔縣
312Ⅶ—13納西族東巴畫云南省麗江市
313Ⅶ—14藏族唐卡(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畫派)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314Ⅶ—15衡水內畫河北省衡水市
315Ⅶ—16剪紙(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州剪紙、樂清細紋刻紙、廣東剪紙、傣族剪紙、安塞剪紙)河北省蔚縣、豐寧滿族自治縣
山西省中陽縣
遼寧省錦州市
江蘇省揚州市
浙江省樂清市
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潮州市
云南省潞西市
陜西省安塞縣
316Ⅶ—17顧繡上海市松江區
317Ⅶ—18蘇繡江蘇省蘇州市
318Ⅶ—19湘繡湖南省長沙市
319Ⅶ—20粵繡(廣繡、潮繡)廣東省廣州市、潮州市
320Ⅶ—21蜀繡四川省成都市
321Ⅶ—22苗繡(雷山苗繡、花溪苗繡、劍河苗繡)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
322Ⅶ—23水族馬尾繡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323Ⅶ—24土族盤繡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24Ⅶ—25挑花(黃梅挑花、花瑤挑花)湖北省黃梅縣
湖南省隆回縣
325Ⅶ—26慶陽香包繡制甘肅省慶陽市
326Ⅶ—27象牙雕刻北京市崇文區
廣東省廣州市
327Ⅶ—28揚州玉雕江蘇省揚州市
328Ⅶ—29岫巖玉雕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
329Ⅶ—30阜新瑪瑙雕遼寧省阜新市
330Ⅶ—31夜光杯雕甘肅省酒泉市
331Ⅶ—32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
332Ⅶ—33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縣
333Ⅶ—34曲陽石雕河北省曲陽縣
334Ⅶ—35壽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
335Ⅶ—36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縣
336Ⅶ—37徽州三雕(婺源三雕)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337Ⅶ—38臨夏磚雕甘肅省臨夏縣
338Ⅶ—39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四川省色達縣
339Ⅶ—40潮州木雕廣東省潮州市
340Ⅶ—41寧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寧波市
341Ⅶ—42樂清黃楊木雕浙江省樂清市
342Ⅶ—43東陽木雕浙江省東陽市
343Ⅶ—44漳州木偶頭雕刻福建省漳州市
344Ⅶ—45萍鄉湘東儺面具江西省萍鄉市
345Ⅶ—46竹刻(嘉定竹刻、寶慶竹刻)上海市嘉定區
湖南省邵陽市
346Ⅶ—47泥塑(天津泥人張、惠山泥人、鳳翔泥塑、浚縣泥咕咕)天津市
江蘇省無錫市
陜西省鳳翔縣
河南省浚縣
347Ⅶ—48塔爾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縣
348Ⅶ—49熱貢藝術青海省同仁縣
349Ⅶ—50燈彩(仙居花燈、硤石燈彩、泉州花燈、東莞千角燈、湟源排燈)浙江省仙居縣、海寧市
福建省泉州市
廣東省東莞市
青海省湟源縣
350Ⅶ—51嵊州竹編浙江省嵊州市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89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351Ⅷ—1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
352Ⅷ—2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
353Ⅷ—3石灣陶塑技藝廣東省佛山市
35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
355Ⅷ—5傣族慢輪制陶技藝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356Ⅷ—6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英吉沙縣、喀什市、吐魯番地區
357Ⅷ—7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江西省景德鎮市
358Ⅷ—8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陜西省銅川市
359Ⅷ—9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浙江省龍泉市
360Ⅷ—10磁州窯燒制技藝河北省峰峰礦區
361Ⅷ—11德化瓷燒制技藝福建省德化縣
362Ⅷ—12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陜西省澄城縣
363Ⅷ—13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江蘇省南京市
364Ⅷ—14宋錦織造技藝江蘇省蘇州市
365Ⅷ—15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江蘇省蘇州市
366Ⅷ—16蜀錦織造技藝四川省成都市
367Ⅷ—17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
368Ⅷ—18土家族織錦技藝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369Ⅷ—19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市
370Ⅷ—20壯族織錦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371Ⅷ—21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
372Ⅷ—22加牙藏族織毯技藝青海省湟中縣
373Ⅷ—23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
374Ⅷ—24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江蘇省南通市
375Ⅷ—25苗族蠟染技藝貴州省丹寨縣
376Ⅷ—26白族扎染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整理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繡、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云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繡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于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余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整理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風俗。女書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
三、南京云錦
南京云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云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四、西安古樂
西安古樂又稱西安鼓樂、長安古樂、長安鼓樂等,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宮廷音樂的風貌,莊重、肅穆、高雅。樂譜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譜(工尺譜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中國網-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第三條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
第四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第五條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
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國家扶持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第七條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第九條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第十條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
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由文化主管部門負責進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第十二條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建立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收集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工作中取得的資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其他有關部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制件,應當匯交給同級文化主管部門。
第十三條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信息應當公開,便于公眾查閱。
第十四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
第十五條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批準;調查在兩個以上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進行的,應當報經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批準;調查結束后,應當向批準調查的文化主管部門提交調查報告和調查中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制件。
境外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
第十六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征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其風俗習慣,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
第十七條對通過調查或者其他途徑發現的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立即予以記錄并收集有關實物,或者采取其他搶救性保存措施;對需要傳承的,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傳承。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十八條國務院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本行政區域內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